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及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各项宏观政策落地落实,全市经济保持增长态势,运行总体平稳。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96.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19.8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增加值444.7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731.6亿元,增长5.6%。
1.夏粮稳产丰收,畜牧业稳中有进。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9.3亿元,同比增长3.1%,其中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0.3亿元,增长7.3%。全市夏粮播种面积665.5万亩,增长0.3%;粮食总产量325.6万吨,下降0.1%。蔬菜及食用菌产量增长3.7%,瓜果产量增长3.1%。猪牛羊禽肉产量22.5万吨,增长6.5%。其中,猪肉、牛肉、禽肉产量分别增长8.8%、19.9%、3.1%,羊肉产量下降17.9%;生牛奶产量增长10.8%,禽蛋产量下降13.6%。生猪出栏190.1万头,增长12.0%。
2.工业生产平稳增长,装备制造业增势良好。上半年,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全市31个行业大类中16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增长,增长面为51.6%。其中,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分别增长12.2%、42.3%、22.8%,合计对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为100.3%。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0%、高于规模工业增加值2.2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3个百分点,是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发动机和推动器。其中,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45.2%。
3.服务业发展总体趋稳,现代服务业增长较快。上半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其中,其他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2%、5.8%、5.7%、5.2%,合计拉动GDP增长2.6个百分点。邮政业务量保持较快增势,增长38.3%;邮政业增加值增长32.0%,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4%。1—5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3.3%。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8.6%、32.0%、111.2%。
4.固定资产投资小幅增长,工业投资支撑有力。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下降5.0%,第二产业投资增长8.3%,第三产业投资下降2.8%。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4.5%,制造业投资增长28.8%,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1.4%。工业投资增长8.3%,高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7.1个百分点,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39.3%,较上年同期提升2.5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5.1%,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9个百分点。
5.市场销售稳定恢复,基本生活类商品销售形势较好。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5.6亿元,同比增长5.8%。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零售额571.0亿元,增长5.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44.5亿元,增长6.0%。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额572.6亿元,增长5.9%;餐饮收入143.0,增长5.6%。限额以上单位22类商品中有15类零售额实现正增长,占比68.2%。限额以上基本生活类商品零售额增长15.7%,拉动全市限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长4.8个百分点,其中粮油、食品类,日用品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0.4%、31.4%、21.2%。
6.财政收入稳步增长,民生支出保障有力。上半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9.1亿元,同比增长3.5%、比一季度加快0.9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52.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52.9%、较一季度提升1.3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92.5亿元,下降2.3%,降幅较一季度收窄8.5个百分点。民生支出完成163.0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84.7%、较一季度提升2.3个百分点。其中,城乡社区、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等增长较快,分别增长83.7%、8.4%、9.0%。
7.金融信贷继续扩大,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加大。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211.7亿元,比年初增加336.5亿元,增长10.2%。其中,住户存款3273.9亿元,增长12.6%。各项贷款余额4095.0亿元,比年初增加264.3亿元,增长8.5%。其中,企(事)业单位贷款2000.0亿元,比年初增加222.3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比重为48.8%、比上年同期提升2.1个百分点;企(事)业单位贷款增长13.4%,高于住户贷款9.5个百分点。
8.居民消费价格基本稳定,八大类别五涨三跌。上半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与上年同期持平。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下降1.5%,衣着价格上涨2.4%,居住价格下降0.1%,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1.2%,交通和通信价格下降2.9%,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上涨2.0%,医疗保健价格上涨2.7%,其他用品和服务价格上涨5.3%。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7%、环比上涨0.4%。
总的来看,上半年全市积极应对外部困难,努力克服多重风险挑战,经济运行总体呈现平稳运行态势。同时也要看到,当前经济发展外部形势仍然复杂严峻,经济发展不及预期、持续回升向好仍需加力。下阶段,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推动各项稳经济政策持续显效激发市场活力,扩大需求释放消费潜力,壮大新动能增强产业实力,增强经济内生动力,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附注
(1)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不变价计算,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均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
(2)三次产业: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和《三次产业划分规定》,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3)规模以上工业的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统计范围为从事商品零售活动或提供餐饮服务的法人企业、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户。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单位、个体户)、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单位、个体户)、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个体户)。
(5)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统计范围为辖区内各种登记注册类型的法人单位、个体经营户、其他单位进行的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及所有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
(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是对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综合汇总计算的结果。
(7)进出口数据来源于亳州海关;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数据来源于市财政局;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亳州市分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亳州调查队。
(8)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2025安徽省亳州市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9011438号
主办单位:亳州市统计局 联系方式:0558-5555363
网站标识码:3416000025 网站导航 本站已支持IPv6访问